×

苏东坡最著名的十首诗?定风波解释全文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4-01-10 02:44:54 浏览2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定风波是苏轼在什么地方写的

广西桂平的西山脚

在广西桂平的西山脚,经过上下寺(李公祠)的桥上有感而作!

《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宋)苏轼

思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下作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学小桃红杏色,闲识。

尚余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碍。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籁。只看绿叶与青枝。

临江仙·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大意: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诗词大意: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定风波苏轼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苏轼定风波充满人生哲理的三句话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定风波典故

《定风波》是唐代著名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诗歌。该诗歌主要描写了苏轼在黄州时遇到的一位女子,这位女子身材高挑,容貌美丽,举止优雅,风姿绰约,使苏轼为之倾倒。然而,这位女子却是当时的黄州知府之女,因此苏轼的热情被视为不敬,被迫离开黄州。

这件事情引起了当时很大的风波,因此苏轼以“定风波”为诗名,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忠诚。该诗歌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定风歌苏轼

不是定风歌,是定风波,是苏轼词作,全名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

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