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鼠暗喻什么人?硕鼠诗经魏风的意思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4-01-10 03:51:25 浏览1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诗经中硕鼠讲了什么_

《硕鼠》,抗议重敛的诗。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③。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②。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

硕鼠:硕大的田鼠。三岁:多年的意思。贯女:贯,当作“宦”,事奉,这个“贯”就是我们说的“惯适”。顾:顾惜、照顾的意思。逝:同“誓”。爰:在那里。 德:感激。直:与“所”义同。一说,“直”即“职”,生业的意思。大家要注意这一段的读音,麦要读mei,德要读dei,国要读guei,直要读zhei,而且都是入声,也就是说,按古音来读,这一段的韵是押得很好的。 劳:慰劳。谁之:于省吾《新证》:谁,通“唯”。之,以,谁之即唯以。永号(háo):长歌呼号的意思。两句是说,到达乐郊后,可用歌声来抒发内心的郁结。 译文 诗人用老鼠来比喻剥削者,既贴切又形象。 全诗三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连贯一气,一方面形象地说明了剥削者对农民的掠夺在步步紧逼、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由幻想美好生活而终至失望的思想过程,作者双管齐下,井然不乱。 农民从多年的生活实践中看到,剥削者虽然年年在“食”他们的“黍”“麦”“苗”,由他们养活着,但却非常残忍,刻薄寡恩,对农民非但没有一点感激之心,而且对农民的辛苦生活也从来没有照顾和慰劳之意。农民觉得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下去,实在没有指望,于是他们发誓要离开这吃人的剥削者,远走异乡,到别的地方去另谋生计。那么究竟到哪里去呢?“乐土”“乐国”不过是农民在饱受摧残的痛苦之中,从头脑里产生的一种幻想,聊以自慰而已。这样的理想国真的存在吗?有谁去过呢?“谁之永号”一句,兜合全诗,力重千钧,它实际上否定了理想国亦即“乐土”的存在。

硕鼠是什么

是半水生植食性啮齿动物。硕鼠学名海狸鼠,外形像一只硕大的老鼠,背部拱起。耳朵、眼睛和鼻孔位于头部上部。头部较大,形状接近三角形。耳朵较小,嘴部为瓣膜状,门齿较宽。腿部很短,后肢长于前肢。尾巴长而圆。皮毛由柔软、密集的底毛和长而粗的护毛组成,护毛通常为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底毛为深灰色。

诗经硕鼠,相鼠区别

《诗经》中的《硕鼠》和《相鼠》在主题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主题上来看,《硕鼠》是以老鼠为比喻,通过比喻的方式对统治者进行指责,强调了统治者的贪婪和残酷。而《相鼠》则是以老鼠的行为作为对比,对统治阶级的道德行为提出了批判。

其次,从表达方式来看,《硕鼠》以物喻人,将统治者比喻为狡黠丑陋的老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贪婪和丑陋。这种比喻的方式使得该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视觉效果。而《相鼠》则更注重直面现实,呼吁统治者自我反思,认真对待人们的利益和权利。该诗以老鼠的行为作为对比,强调了对统治阶级认罪态度的呼吁。

总的来说,《硕鼠》和《相鼠》虽然都是对统治者的批评,但前者更侧重于讽刺和指责,后者则更侧重于呼吁和期待。两首诗都在控诉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但《硕鼠》更侧重于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和指责,而《相鼠》则更强调了对统治阶级的认罪态度的呼吁。

诗经硕鼠读音,意思

硕鼠拼音:shuòshǔ

硕鼠意思?: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诗经硕鼠注音版解释

shuò鼠shǔ硕shuò鼠shǔ,无wú食shí我wǒ黍shǔ!三sān岁suì贯guàn女nǚ,莫mò我wǒ肯kěn顾gù。逝shì将jiāng去qù女nǚ,适shì彼bǐ乐lè土tǔ。乐lè土tǔ乐lè土tǔ,爰yuán得dé我wǒ所suǒ。

硕shuò鼠shǔ硕shuò鼠shǔ,无wú食shí我wǒ麦mài!三sān岁suì贯guàn女nǚ,莫mò我wǒ肯kěn德dé。逝shì将jiāng去qù女nǚ,适shì彼bǐ乐lè国guó。乐lè国guó乐lè国guó,爰yuán得dé我wǒ直zhí。

硕shuò鼠shǔ硕shuò鼠shǔ,无wú食shí我wǒ苗miáo!三sān岁suì贯guàn女nǚ,莫mò我wǒ肯kěn劳láo。逝shì将jiāng去qù女nǚ,适shì彼bǐ乐lè郊jiāo。乐lè郊jiāo乐lè郊jiāo,谁shuí之zhī永yǒng号hào?(女nǚ通tōng汝rǔ)

硕鼠古诗

关于硕鼠古诗有: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出自先秦佚名的《诗经·硕鼠》

2.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

出自南北朝鲍照《代白头吟》

3.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出自唐代白居易《卜居》

4.闻君硕鼠诗,吟之泪空滴。

出自唐代孟郊《赠韩郎中愈》

5.俗子患无食,不患为硕鼠。

出自清代周馨桂《访人不遇》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