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民本思想与其局限性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但是,民本是与君主制相联系的,虽有重民、贵民内涵,甚至还有民本思想推导出反对君主专制的大胆结论,但是它始终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即赋予人民发表意见的自由、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权利等,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民主思想,这是因为民本思想往往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民本思想根本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提出来的。
历史上什么是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发端于商周时代,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的一种思想资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畏民。也就是对老百姓要尊重和敬畏。重民。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能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而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
得民。就是要得民心。知民。就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有句俗语说得很见深刻:“不知民而欺民者,不当为政。”官以民为本,不知而欺之,则根基摇动以为权谋,焉足以为民之官?只有知民,才能上下一心。作为当政者,要关心老百姓的冷暖,了解下情,才能保证施政有的放矢。
宽民。就是要对人民群众体恤爱护,珍惜民力、民财。反对地主豪强对农民的土地兼并,这是封建社会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持这种主张的士大夫反对封建的剥削制度。它实际上只是封建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存在矛盾的一种反映。
荀子民本思想
人民作为权力的来源具有神圣性。荀子所讲的“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理念提醒我们,人民作为权力的来源是带有神圣性的。执政者不可只将人民利益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与手段,而是必须从根本处对人民的意志抱有敬意与尊重。
执政者的个人道德修养不容忽视。荀子认为“修身”是执政者的“为政”之要。对于执政者可能出现的贪腐与专权,制度制约固然是必须的手段。
国家权力的执掌与运行应有所分离。在荀子的思想中,“君主”与“臣治”是相互有张力的。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什么是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政治观念,即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都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该服务于人民,民众的利益应该是最高的目标。在民本思想中,人民被视为国家的主人,政府则是人民的代表和服务者,而不是人民的统治者。同时,民本思想还注重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尊严,倡导公正、平等、公共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并强调人民参与决策的重要性。该思想流传至今,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倡导。
什么是民本主义思想
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
民本思想一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