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关键阶段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
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简述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全面抗战时期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两个战场的地位变化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淞沪会战后到淞沪会战前夕的防御阶段;
2、淞沪会战至武汉保卫战前夕的持续进攻阶段;
3、武汉保卫战后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夕的相持阶段。在两个战场的地位变化上,华北战场作为后方,其地位逐渐被提升,成为抗日战争主要的战略后方;而长江战场则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其地位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了抗日战争的胜负。
抗战战略反攻标志战役
这场战役应该是湘西会战,因战场主要集中在雪峰山附近,所以也叫雪峰山会战,日本当年发动此次会战的主要目的是摧毁芷江机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胁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投降,以便解决在华战事,所以日本方面称之为芷江会战。这场战役国民党军以伤亡1万9千余人的代价造成日军伤亡2万8千余人,是不折不扣的大胜仗。
经次战役,日本在华派遣司令冈村宁次不得不放弃战略进攻,进入战略防御,而中国军队彻底进入大反攻,收复失地,在不久后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日本首次投降的地点也是在芷江!
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的时间是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的时间是1943年10月。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反攻作战。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成为了日本在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
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进攻我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第二阶段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30日,刘邓12万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三阶段大决战阶段,1948年9月16日粟裕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标志战略决战开始,之后三大战役,夺取革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