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大气气温特点
高层大气温度变化规律是高层大气从下到上又分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中间层气温先降低后升高(距离臭氧层和电离层近的地方气温高),热成层的气温则高高低低不断波动的(因为里面有多层电离层,每一层都是一个热源),但总体来说是波动下降的。
地面以上10至20千米为对流层,这层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气温降低;地面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为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温度基本不变,在30千米至50千米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升高。
自平流层顶到80km左右为中间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暖层:暖层它位于中间层顶以上。该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散逸层:这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
大气中间层的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因为该层臭氧含量极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出现强烈地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
中间层,通常指自平流层顶到大约85千米的高度范围,这个区域的特点在于臭氧含量低,且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已被上层大气吸收,导致垂直温度递减率较高,对流运动活跃。中间层顶附近温度约为190开尔文,空气分子在此吸收紫外线后会发生电离,形成了电离层的D层。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0km左右为中间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暖层 暖层它位于中间层顶以上。该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大气层分为哪几层?
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
大气层分为六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较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
大气的组成 1)对流层 该层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2)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3)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气象科学上根据大气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一般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暖层和逸散层。①对流层 从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范围内称为对流层。
大气层通常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对流层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平流层的高度是:7至11 km~50 km。中间层的高度是:50 km~80至85 km。热层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散逸层的高度是:800 km~2000 km至3000 km。
大气共有6层:分别是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磁力层 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
大气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1、最高层的高层大气,其温度是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的。 综上所述,大气层温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层次的热量来源和作用机制。
2、气温沿高度增加而降低。递减层结属于正常分布,一般出现在晴朗的白天,风力较小的天气。地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使近地空气也得以加热,形成气温沿高度逐渐递减。此时上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周围气温慢,空气团处于加速上升运动,大气为不稳定状态。(2)等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不变。
3、(3)大气的对流在这一层十分发达,气温随高度的下升而均匀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降低0.6℃,在11千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4)这层的顶部叫对流层顶,这里气温不再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而是基本不变,是一个很稳定的层次,对流层里的天气影响不到这儿来。
4、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低层大气中,温度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空气的密度、压力和组成等因素。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变化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大气物理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大气如何运动?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因为该层臭氧含量极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出现强烈地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
对流层,因为其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青藏高原比相同高度的其它地区温度明显高,就是因为它提高了地面辐射的位置。由于气温的这种变化,故形成空气对流运动强烈的特点。平流层,则因离地面远,地面辐射对其影响可忽略,其热量来自臭氧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
中间层(55—8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暖层(85—500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外层(500KM以上):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