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话简述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105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蔡伦是发明怎样发明造纸的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什么时候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东汉时期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东汉时期,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技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有“蔡候纸”之称,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伦造纸史记
蔡伦造纸没有记载在《史记》,因为蔡伦是东汉的,而《史记》只记载到汉武帝时期。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三年级下册蔡伦造纸的过程
一、取檀木,雁皮(荛花)等树皮,捣碎,加入草木灰等用蒸煮。
二、再将蒸煮过的树皮原料,放于向阳山上,日晒雨淋,不断翻覆,让树皮自然变白。
三、将树皮原料等碾碎,浸泡,发酵,打浆,加入树糊调和成浆。
四、用抄纸器将捣好的纸浆,抄成纸张。
五、将抄好后纸张,置于阳光晒干。
主要原料
檀木,荛花(雁花),菠萝叶,草木灰,马拉巴栗树糊等。
檀木:据《XX树木分类学》介绍:“紫檀属豆科植物,约有十五种,产于我国的有两种,一为紫檀,一为蔷薇木”。
荛花:是瑞香科荛花属的植物。分布于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
菠萝叶:为学名槲(hú)树的宽大树叶,槲树是未壳斗科落叶乔木。
草木灰:植物(草本和木本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称草木灰。
竹子:竹子,又名竹。品种繁多,有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多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