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的主要目的
答:《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地为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
《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矛盾论》集中地研究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矛盾问题的精髓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深刻把握矛盾规律的丰富内容,真正懂得辩证法并融会贯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矛盾论的五个范畴
五个对立统一的范畴。
1.现象和本质的。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原因和结果。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结果,结果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3.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和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4、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5.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必然存在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两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分六个部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
矛盾论的理论价值
937年毛泽东创作了《矛盾论》,反对唯心论和庸俗的形而上学,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根基,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提出了新思想和新观点,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矛盾论》对于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调矛盾法则,深入唯物辩证法本质
《矛盾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成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矛盾论》深入唯物辩证法本质,即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和矛盾双方的差异性问题,寻找阻碍当时中国发展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强调:“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主要论述了以下方面: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根本不同的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宇宙发展过程以及宇宙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阐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论》对中国的革命及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这一哲学理论又将推动我们认知科技时代,指导并促进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