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
文言文基础句式分为四大类
1.倒装句(最为主要的)
(1)定语后置
例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锋利)
直接翻译:蚯蚓没有爪牙,锋利的,没有筋骨,强劲的。
倒: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分析:锋利的、强劲的,很明显都是形容词做定语,去修饰中心词爪牙、筋骨,应该是:利爪牙,强筋骨。可是这里定语却放到中心词后面了,是“爪牙利,筋骨强”,所以他就是中心词(爪牙)+定语(利),即所谓的定语后置。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者=的)
直接翻译:想要找个人,可以出使秦国的
倒:想要找个出使秦国的人
分析:“可以出使秦国的”做中心词“人”的定语,可是它却放在后中心词后面,即中心词+定语,但是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定语+中心词,所以它就是定语后置。
(2)宾语前置
例1:沛公安在?
直接翻译:沛公哪里在?
倒:沛公在哪里?
分析:“安”作“在”的宾语,翻译成在哪里,现代汉语是谓语+宾语,即【在安】在(谓语)安(宾语)。但是这里是安(宾语)在(谓语),把宾语放在了谓语前面所以就是宾语前置。
例2:何以知之?
直接翻译:什么(何)凭借(以)知道的呢?
倒:(你)凭借什么知道呢?
分析:此处“何”作介词“以”的宾语。也就是:古汉语语序为——何以知之,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知之。现代汉语语序一般为:谓语+宾语,但是在“何以知之”中,“何”是宾语,“以”是谓语,是宾语+谓语的结构。所以此句是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结构后置)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从蓝色里面取出来,却比蓝色更青色
倒: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分析:这句话的谓语(找动词)就是:“取”“青”,而它们的状语就是“于蓝”“于蓝”。
例2:师不必贤于弟子
直接翻译:师不一定贤明比弟子
倒:师傅不一定要比弟子贤明
分析:“贤”此处是动词,作谓语“于”是比的意思,所以此处“于弟子”是状语修饰谓语“贤”的,所以此处是谓语+状语,但是现代汉语正常语序是状语+谓语
所以这里就是状语后置。
(4)主谓倒装
例1:美哉,我少年中国
倒: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
文言句式是什么意思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固定句式,如表示判断的句式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 “……者……也”式。
女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者……”式。“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口: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 “……,……者也”式。
如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 “……,……”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女口: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女口: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女口: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女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 被动句
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 “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女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 “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女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女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 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
文言文五种类型
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叹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