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4-05-31 07:23:44 浏览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请问: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秀才,举人,进士,贡生是什么关系

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大约是从隋代开始的,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1、院试:有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2、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由于是直隶和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所以又称乡闱。3、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魁”)。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古代的科举制度分几种

古代科举制度分乡试,省试。科举。殿试。

什么是科举制主要科目有哪些

1、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2、主要科目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古代科举每年考多少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最后级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隋场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土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制度。宋代大部分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土科取土,并指定教材,模式变得死板。明、清时,贡土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土及第,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901年清政府废武举制,1905年停止科举。到此,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自隋唐至清末,大约考取进士162450人,武进士2万余人,状元近千人。其中,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

据有关学者统计,隋唐五代共录进士6000多人,宋约50000多人,辽、西夏、金约3000多人,元朝共录取进士1139人,明朝约24595人,清朝约录26849人。

详细的唐朝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科举内容是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秀才一科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

如果被推荐而来而未能得,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人数非常少,唐高宗时曾被停止过,此后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