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定义
教育的定义方式决定着教育的定义内容。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分析,教育的定义方式可以分为实在论定义方式和现象学定义方式。教育的实在论定义方式把教育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实体或存在者,教育定义是对实体的“符合”或趋近;教育的现象学定义方式把教育当作一个正在发生的存在,教育定义是定义者参与其中而生发出的对教育的认识。
前者是旁观式认识,它便于人们对教育进行深刻反思或理论言说;后者是参与式认识,它便于人们对教育产生实践认同和内心共鸣。时至今日,两种教育定义方式有相互靠拢的趋势,但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这种态势形成了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和张力。其价值在于提醒人们,当秉持教育定义的一端时,不至于狂妄地不知或否定教育定义的另一端。
教育的定义,其通俗表达是“教育是什么”,它是认识、研究或实践教育的“第一道门槛”。[1]在众多的教育定义中,分析教育定义方式将比定义内容本身更为原本,[2]定义方式决定定义内容。
经典的教育定义方式一般采用逻辑学的思路,即“属+种差”的定义形式。例如,将教育定义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活动”是教育所归类的“属”,“有目的地培养人”是这个属中教育与其他活动的区别,也称为“种差”。经典定义方式保证了定义内容的严密性和可靠性,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教育定义,且传递的信息量相对有限。[3]随后,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富勒提出了教育语言中的三种定义方式——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它们大大拓展了日常语言中对教育的陈述,也是目前较主流的教育定义形式。但这种分类框架与丰富的教育陈述相比,仍有其局限性,不能涵盖所有关于教育的定义。
[4]为此,本文拟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提出一套新的教育定义方式分类:教育的实在论定义方式和教育的现象学定义方式。它们不仅可以兼容谢富勒的分类,而且可以继续拓展关于教育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揭示各种教育定义背后的认识理路。人文科学的发展总是用相对完善的观点替代不太完善的观点,并呈现出“迭代”发展的趋势。
教育的意思
教育有多种含义,以下是对“教育”的一些解释: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技能、道德等方面的传授和培养。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形式,旨在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程: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目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个人成长:接受教育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传承与创新:教育还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总之,教育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你对教育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吗??或者你有没有特别难忘的教育经历呢?
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教育包含“教”和“育”两种含义。
“教”是指传授,既把前人归纳总结的文化知识传授出去,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属于理性实在的可见世界;
“育”是指培育,既引导人们认识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热情,启发人们向善的心智,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属于灵性变化的可知世界。教中带育,育中含教,教与育结合才能称之为教育。
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呢
广义的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教育的定义是什么?自古以来,由人类的开始,有传承、有传播,教育就在进行着……有了文字,有了研究,也有了各种教育的定义。
“教育”这一词的汉语最早来源于《孟子》《尽心·上》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古代“教”和“育”是分开的。《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中的“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传授,指点;“育”培养,培育。“教育”就是将知识,经验进行主动的或者被动的一个传授过程。
随着人类不断地进步,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对教育也有了与时俱进的解读。比较广为接受的名家观点有:
英国的斯宾塞(斯宾塞:19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教育独立议》:“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家、思想家):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我想这些观点我们不一定能完整的背下来,但多少都听到过、听说过。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是参加教师自各考试,无须倒背如流的去记这些定义。于我们老师们、于更多的家长和未来的家长,其实更多的是要去理解定义的本质,和如何能够实现真正的教育,做好孩子的父母和老师。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社会的不断进度,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相比较以前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也在发生着改变。
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人成长过程中最为正式的教育。就像我们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在青少年时期,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对应试教育的一些疑问也不断暴露出来。
其实,作为一个素质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很关注国外的教育发展。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教育最好的一些国家,例如芬兰,也知道在素质教育方面像日本、德国都有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些做法。
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多余重视考试和升学,在人的综合素养甚至是一些创新素养方面涉及却很少。但幸运的是,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在发生变化,就像我们从事少儿财商教育的,也开始进入到一些学校的第二课堂、430课程,其实都是我们教育的进步。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希望能找到教育真正的本质。只有明白能教育的本质,才能找到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才能做出更多符合教育的好的课程和服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教育是以人为本。
在一些国家,提倡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动手实践。
不论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也好,未来的新型教育也好,我想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
教育都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实现自己!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我说,人的本能是自我发展,教育只是那个指明灯,带领孩子找到方向!
苏格拉底: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愿所有的孩子都在最好的年华被尊重、被爱护、被支持、被引导,愿他们都能做顺应人格发展的那个自己,轻松、愉悦、平衡、幸福!
教育也便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