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平仄怎么分
对联的上下联可以通过对联的字调平仄、时间先后顺序等区分。
1、按字调平仄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即汉语发音的第三、四声),下联为平声(一般指第一、二声)。
2、按从大到小顺序
从时间上来说,年比月大;从空间上来说,城比院大,也就是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
贴春联都是按古时候贴法,因为在古时候横批都是从右到左写的,所以在贴对联时上联要贴在右侧,下联贴在左侧,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联正确的平仄格律
对联的平仄格律是:
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上联和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即上联为平声,下联就为仄声;上联为仄声,下联就为平声。
上联和下联的韵脚必须相同,即上联用押韵字,下联也必须用押韵字。
上联和下联的句式必须对称,即前半句和平仄、韵脚相同,后半句也和平仄、韵脚相同。
例如:
平水相逢泪满襟,(平平仄仄仄平平)
红颜薄命恨难消。(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的上下联平仄有什么规定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贴对联的平仄规则
1、上仄下平
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这和律诗中中二联的规则一致。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停顿,而平声收尾,则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律诗都押平声韵,所以上句必须的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对仗的规则。
2、平仄相对
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举个例子。上联是“山色攒文气”,平仄为“平仄平平仄”,那么下联“湖光澄读心”平仄为“平平仄仄平”,这里“读”是入声字,发仄音。而“攒”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uan二声”,是平音,是“聚集”的意思。而“澄”也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deng四声”,是仄音,是“澄清”的意思。而首字“山”和格律诗平仄一样,可平可仄。所以“山色窜文气,湖光澄读心”是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对联。
3、不能失替
这个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这种联句,虽然上下相对,也符合上仄下平,但是这在格律诗中是“失替”,自然在对联中也不行。同样也不能出现孤平,三平尾,这些都是从格律诗规则直接过来的。
4、词性相同
这一点不是平仄关系,但是也说明一下,就是上下联相对应位置的词性是要一致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个是不能乱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还有就是上联和下联不能重字,但是在单联中可以,不过上联的重复字在哪里,下联对应的位子也要重复字,反正是必须相对。比如“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上联“片片”,下联“声声”这样才对。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对联在平仄方面的要求是仄起平收。具体来说就是:上联末字应该是仄声字(包括上声和去声),下联末字应该是平声字(包括阴平和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