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更霸全文意思
千字文:晋楚更霸
全文意思: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对这二位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19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就不是这样,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晋文公城濮之战的三军主帅是谁
晋文公城濮之战的三军主帅是先轸。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城濮交战时双方的阵容是:晋三军,即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统率中军。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城濮一战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战后,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为侯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相关战役
城濮之战是晋楚之间为了争霸发生的战争,春秋时发生郑国城濮地区。晋国采取退避三舍的办法引诱楚国进攻,使楚军陷入重围,晋国围歼的方法大败楚军,使得晋国大胜。完成了晋国称霸关键一战,使得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
城濮之战古今异义词
1、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2、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晋楚城濮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晋、楚争霸中原。齐桓公称霸以后,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中原霸主,黄河流域的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先后与楚结盟,被其控制。晋国自献公以降,内乱外患不止,力量削弱。晋文公经过长期流亡,回国掌权后,励精图治,加强军力,逐渐由弱转强。晋文公要建立霸业,势必与楚交锋。而宋叛楚附晋,楚纠合郑、蔡、陈、许四国之师攻宋。宋求救于晋,直接促成了城濮大战的爆发。
晋楚城濮之战时齐国在位的国君是
公元前633年晋楚城濮之战爆发,齐昭公才即位。
齐昭公(?-前613年),姜姓,吕氏,名潘,父齐桓公,母葛嬴,孝公异母弟。在位20年(前633至前613)。
齐孝公十年(戊子,公元前633年),在位10年的齐孝公死,他的异母弟弟吕潘杀太子嗣位,是为齐昭公。即位后的他,于次年与晋文公联师战楚于城濮,晋文公会齐,宋、鲁,蔡、郑、卫,莒八国之君盟于践土,结为同盟。
齐昭公二十年(戊申,公元613年),在位20年的齐昭公死,其儿子吕舍继承五位,为齐废后公。同年,齐昭公的异母弟弟吕商人杀吕舍自立为君,为齐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