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的故事概括50字)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4-05-05 05:08:49 浏览20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司马迁出生日期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

人物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历史背景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说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年)作了太史令,通称太史公。这是史官,汉武帝新恢复的一种古官。官位不高,职权不大,主官天时星历、祭祀礼仪、搜罗并保管典籍文献。这是史官的传统。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哪一个朝代的

司马迁是西汉的人物。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姓司马还是司

姓司马

“司马迁线”,引出了夏文明的起源,还引发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即天下一家,是立于农牧分界线的亦农亦牧的观点。

秦汉时期,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终于被统一了。孔子和老子,也被司马迁统一到《史记》里。

司马迁的精神是儒家的,思想是道家的,他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真正的统一性,即崇高的理想性与广泛的适宜性的统一。

他把儒学与黄老思想真正统一起来,后世所谓“儒道互补”,就从他开始。面对先师,他充满敬意,他在两位先贤的参差多元之中取平均值,所以精神仰慕孔子,思想取法老子。

司马迁继《春秋》而作《史记》,若以《春秋》为中国立史,那么《史记》就为中国建立史系。

因此,《春秋》很深,而《史记》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他自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大到司马迁的历史视野,已经越出了黄河长江流域,落在了“龙门—碣石线”。

这一线正是国家起源的“地理机会”线,又称“司马迁线”,出自唐晓峰著《人文地理随笔》。它西起吕梁之南端龙门山,向东北延伸,越过霍山,再往东北行,直至河北昌黎,抵达渤海湾,是一条农牧业分界线,而文明初期的亚洲内陆国家,多半就在这条分界线上诞生。

据说,司马迁本人,就在这条分界线的起点出生,《太史公自序》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龙门在何处?一说在陕西韩城,一说在山西河津。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韩城鬼东乡徐村,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太史公后裔,声称,原为司马姓氏,因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有司马迁庙为佐证。而另一说则认为,龙门之地,就在山西河津,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这一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处。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至今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可以这么说,命运可能将这个不幸的家族分在了两处,但实质上,它们是一体的,就像华山在陕西,中条山在山西,中间被黄河分开来一样,古人依然认为两山一体。

天下一家,在孔子那里,还是一种文化理想,在司马迁,则成为历史观。如果说孔子的中国视野,主要还在两河流域,那时,两河流域的统一是最大的问题,而司马迁的历史视野,已不再是两条河的流域,他多了一条“司马迁线”,长城就在这一线。

因为司马迁时,黄河长江流域的统一已不再是问题,秦统一中国,就是统一黄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