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门答腊犀,苏门答腊有绿色的犀牛吗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4-03-04 13:56:24 浏览10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犀牛明朝灭绝的时间

犀牛不是在明朝灭绝的,而是在1922年。

中国犀牛又被称为大独角犀牛,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个省份,是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的统称,但是于1922年在中国彻底灭绝。

关于中国犀牛的灭绝,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人为的原因。在自然方面主要是气候逐渐变冷,这种寒冷的环境不适合中国犀牛的生存;在人为方面包括栖息地的减少,主要是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导致的,还有人类大肆捕杀中国犀牛等等。

犀科的介绍

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哺乳类犀牛的总称,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分双角和独角两种,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3米,肩高1.0-2.1米;体重500-3600千克,皮厚粗糙。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犀牛在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都有分布。视觉差﹐但嗅觉与听觉灵敏。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喜爱在泥塘中打滚。犀牛在地质时代中的第三纪时已在全球广泛地分布,有4属5种。现主要分布于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曾经在中国有分布,现已在中国灭绝。在现存的犀类中,仅存4属5种。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数目最少﹐约50头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4800头左右。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1。

苏门答腊犀角的特征

苏门答腊犀角由表皮角质形成,内无骨心。苏门答腊犀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厘米。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

苏门答腊犀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

最稀有的犀牛角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犀牛,简称苏门犀,也称双角犀、亚洲双角犀,是哺乳纲、犀科、双角犀属的物种,也是现存五种犀牛中体型最小的犀牛。苏门犀体长240-315厘米,体重550-1100千克,平均体重仅700千克,最大个体1100千克,身披厚厚的红棕色的长毛。苏门答腊犀牛目前还没有灭绝,但由于人类过度捕杀和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该物种已成为极度濒危动物,全球数量仅存不到100只。

犀牛角属文物吗

不属于文物。

犀角也称“犀牛角”。系犀科动物犀牛吻上的角。它长在犀的鼻骨上,乃由皮肤的角质化纤维构成。

犀角系犀科动物犀牛吻上的角。它长在犀的鼻骨上,乃由皮肤的角质化纤维构成。犀牛按产地可分亚洲犀和非洲犀两大类。亚洲犀又分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总的说来,亚洲犀体型较小,其角也相应较小,一般长30cm左右,苏门答腊犀的角最小,仅10cm。

苏门答腊牛角的价值

在亚种犀牛品种里,亚洲的印度火犀牛角中含有的药效是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角药效的一半,主要用药的还是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原因是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生所食用的草料里含有中草药,当地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常年食用带有中草药的食物,中草药内含有的微量物质在犀牛角中产生了沉淀,所以这两个地方的犀牛角具备了药用的价值。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