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嫔妾和臣妾的区别,嫔妾和妃子有什么区别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4-01-28 06:20:17 浏览10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古代妃嫔应该自称什么

妃嫔们的自称是有讲究的。

1、位居二品或以上的有独立宫殿的,对下自称本宫,对上自称臣妾、嫔妾。如:皇后、皇贵妃、贵妃。

2、正三品到庶五品,对下自称本妃,对上自称妾身、贱妾。

3、正六品到庶九品,对下自称本主,对上自称奴妾。

公主的自称是什么

古代公主自称本宫或者本公主,一般有正式封号或者拥有一座属于自己宫殿的公主可以自称本宫,否则只能称自己为本公主,不过这都是对身份比自己低的人的自称,如果是对皇上、皇后、太后这种,公主一般自称吾、我、儿臣、孩儿,或者自称名字、封号都行。

贵妃自称本宫还是臣妾

本宫

对象不同,自称也会不同,在古代根据贵贱,都有相应的名分称谓之分,这些名号多受封于皇帝,皇后或者太后等权利中枢等人物,具体的称谓如下:⒈皇帝的妃嫔、皇后、贵妃等对下自称本宫;对皇上,自称臣妾;后宫嫔妃之间,互称姐妹。⒉贵人、答应、昭仪、昭媛、婕妤等人对下自称本娘娘;对皇上和其他妃嫔自称臣妾或奴婢,视宠溺程度而定。⒊才人、美人、采女自称我;对皇上和其他妃嫔自称奴婢。贵妃是皇帝妃嫔之一,地位次于皇后,位比相国,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自隋沿用至清。

古代公主对自己的称呼

古代公主自称自称‘本宫’古代宫规(自称):

1、皇上见到太后要自称为孩儿或皇儿,见到其他地位低的人时自称为朕。

2、皇后见到皇上、太后时要自称臣妾,见到其他人时自称为本宫。

3、太后无论见到谁都一律自称为哀家。

4、王爷见到皇上和皇后时要自称为臣弟或臣兄,见到太后时自称为儿臣,见到其他人一律自称为本王。

5、皇子见到皇上、皇后、后宫嫔妃一律自称为儿臣,见到其他人自称为本皇子。

6、公主见到比自己份位低的人要自称本宫,见到太后、皇上、皇后、后宫嫔妃要自称为孩儿、儿臣,或自称名字、封号亦可。

7、后宫嫔妃见到皇上、皇后、太后三人时要自称臣妾,除此三人外见到份位高的人要自称嫔妾,见到份位低的人自称为本宫。

8、宫女自称奴婢。

9、内侍自称奴才或咱家。

10、侍卫自称卑职。

11、大臣自称微臣或臣。

12、王妃的自称与后宫诸妃一样。

13、长公主见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时自称本宫,见到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时自称封号即可,无封号者自称名字。

14、郡主的自称与公主一样。

15、太子妃的自称后宫诸妃一样。

贵人的别称有哪些

可称之为嫔妃。汉朝的时候开始设置,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到后世,我们称地位尊贵的以及对自己有重大帮助的人,也称为贵人。

清朝妃子的自称“臣妾”“嫔妾”“本宫”,这三个有什么区别

《称谓录》中考证臣妾为贱称,其云:“臣妾《周礼·太宰》:‘八日臣妾。’《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书·费誓》《注》:‘臣妾,厮役之属也。’”清代妃嫔是否以此自称暂不得知,如果有,亦和奴才类似,当无尊卑贵贱之分。至于本宫,未见记载。若有亦不应是后宫专用,大抵如怡亲王自称本府之例(本府比较书面)。古人常常以籍贯、郡望、居所、封地等指代相称。清代也是如此。比如,称康熙二十四子允袐为咸福宫阿哥,雍正幼子弘曕为圆明园阿哥,这是以其居所相称。又如康熙谕旨,以宫殿名代指后妃:“奏皇太后书一封,翊坤宫书一封,延禧宫书一封,永和宫书一封,钟粹宫书一封,若有回书都带来。”众所周知,翊坤宫指的是宜妃,永和宫则是德妃。此外,还有公主以丈夫所属部落为名代指相称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康熙之女和硕温恪公主,因嫁与翁牛特杜楞郡王仓津,是以亦以翁牛特公主呼之。同理,皇太极之女固伦淑慧公主被称作巴林公主,也是因为其再醮之夫是巴林部的。当然因其夫后为巴林郡王,亦可视作随夫封号称之。 日常生活中,这种称谓方式也很普遍,比如顾太清之妹,因住香山,所以奕绘府中仆人称之为“香山姨太太”等等。 所以以宫名代指,以及自称本宫的情况,据推理来看,不应排除,然非专称,亦偏书面。 哀家,没有见过,一般来说太皇太后、皇太后多自称我,书面则是用予。太皇太后有自称朕的记载,只是没有“我”常见。 嫔妾用作自称出自《康熙王朝》,后被很多小说作者所沿用,并据此衍生出来一套所谓的称谓制度,什么对比自己地位高的称嫔妾,对地位低的称本宫,本是杜撰,却被某些人拿来做噱头,自诩考据有学问,呵呵。实际上并无这样的自称,嫔妾一如后妃嫔御,是统指,非自称。 至于奴才,后妃皆有自称奴才之例,当然通常自称我的情况会更多,皇帝也是一样,像某些小说中所写,皇帝为了以示亲近,故意不称朕而称我,这种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构设的,大家感动之余千万不要信以为真。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皇太后称呼嗣君均称之为皇帝,断无叫皇上之理。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