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融小时候会给家人让梨,最后却会做出弑母的事情呢
孔融小时候会给家人让梨,最后却会做出弑母的事情
孔融并没有弑母。这是因为孔融嘴无遮拦,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从而被曹操借着不孝的罪名所杀害。在汉献帝继位后,孔融担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北海,双方激战半年之久,战士仅剩数百人,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扩展资料
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孔融杀母最后结局
坊间盛传孔融弑母,并无史书记载,是为谣传。
孔融自恃才高,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的时候,他竟然还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曹操怎么可能答应,便对他怀恨在心。恰逢孙权的使臣来访,孔融不知收敛,对着使者发了一顿牢骚,惹恼了曹操。公元208年,曹操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散播"不孝"的言论。
原本前面几条罪名还不至于判处孔融死刑,好死不死,孔融之前还说了句大逆不道的话,被曹操抓住,大做文章。孔融的原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
这等大逆不道的话,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观都不能容忍,何况当时汉天下以孝义治天下。孔融的这一番高论完全超出了社会的底线,最后,曹操以孔融不孝的罪名理直气壮的,把孔融杀死了。
孔融真的被灭族了吗
孔融确实被灭族了。孔融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为他的才华和声望广受好评,引起了曹操的忌惮。在一次朝堂上,曹操借口孔融言语不当,以谋反罪名处死了孔融和他的家族。这个事件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权力斗争,为后来中国封建朝代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孔融的思想和作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融他爹咋死的
孔融的父亲孔宙,在孔融十三岁时去世。关于孔宙的死因,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一些资料表明,孔宙可能是因为生病或者其它原因去世。他的死给孔融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因为他在年幼时就失去了父亲。
孔融是什么原因被曹操杀死的
孔融因为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原因,被曹操杀死。
孔融与名士蔡邕交好,蔡邕死后,有个虎贲士相貌有点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与自己同坐,说:“虽然没有了老成人,而让我高兴的是还有典型。”
孔融听说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言语有可采取的,一定扩展完成,当面告诉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称赞他的长处。
推荐贤士,奖励进取。如果他知道的,没有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海内的英才,都信服他。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
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三国志孔融弑母原文
孔融当然没杀母,只是孔融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大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
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曹操当然是喜出望外,毕竟孔融没事就喜欢给对曹操冷嘲热讽,孔融毕竟是孔家后人,当世名家,狠如曹操也对这种有名气的老不休是有点忌惮的,他也不想杀了孔融给自己原本就不算多好的名声再泼脏水了,但孔融这番言论颠覆了传统观念,违背了传统的孝道,被世人不齿。所以曹操便以此为由称其“此番行为无疑是弑父弑母之举”,给孔融扣上了一个不孝不敬的帽子,处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