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不同执行主体逻辑的概念。主体不同,区别就是根本性的。
群众观点的主体是群众。我国的法律实质就是群众观点。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大多数群众的观点。上升为国家意志。
群众路线的主体是各种集体或个人的行为模式。顺应群众的意志意愿,接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模式。
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的工作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从集体的群众的利益出发。无产阶级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再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保证。8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原因是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作中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所谓群众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所谓群众路线,是指在群众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不仅仅是领导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民群众的地位、党的性质、党和群众的关系等。
群众路线涉及世界观、认识论和工作方法论,它体现了政治原则与领导方法的统一;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统一;认识功能与利益表达的统一。
群众路线什么时候确立
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明确这次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
怎样区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不同执行主体逻辑的概念。主体不同,区别就是根本性的。
群众观点的主体是群众。我国的法律实质就是群众观点。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大多数群众的观点。上升为国家意志。
群众路线的主体是各种集体或个人的行为模式。顺应群众的意志意愿,接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