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叔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4-01-19 12:22:41 浏览1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概括

武王伐纣成功,天下一统为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两人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一听,心想,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决定绝食等死,临死之际,他们还唱了一首歌,歌曰:“用暴虐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错在你自己。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间都已消逝无迹,我们的归宿在哪里?”

不食周粟意思是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伯夷和叔齐归隐的典故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

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乐于赡养老人,于是便投奔他而去,这就是他俩归隐的典故。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概括采薇

概括: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诗经》里的《采薇》: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开头四句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是名句。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发生地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据传,他们曾经是晋国贵族,因为拒绝陪酒献乐而被贬到了首阳山,最终饿死在山上。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被视为一种忠诚、高贵和忍耐的象征。

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会被司马迁称颂

#泛文化写作营#

伯夷叔齐是殷商末期人,商纣暴虐,人民离散,各地诸侯也纷纷反对商纣的统治。

在殷商西面的西周诸侯姬昌,却与商纣统治正相反,勤政爱民,尊老爱幼,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不堪商纣残暴统治的人们,纷纷逃入西周,使西周国富兵强,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诸侯也都归服西周,这就是儒家提倡的王天下。伯夷叔齐本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君要传位于伯夷,伯夷不授,让叔齐,叔齐说:“传位于你是父亲的命令啊!”就拒绝了。二人都不愿继位,就逃了出来,孤竹君只好传位给中子。伯夷叔齐听说西周国赡养老人,就一起投奔去了西周。在路上听说西伯侯姬昌已死,儿子姬发继位,带领西周大军,团结天下诸侯讨伐商纣,就在路上截住姬发车驾谏阻,阐说君臣之道。姬发左右人怕他们动摇军心,要杀他们,姜子牙却不同意,说:“此义人也!”就很好地放了他们。后来武王伐纣,灭殷商,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就隐居首阳山,靠采野菜渡日,最后饿死在了首阳山。本来武王伐纣,除暴安良,得国很正,正是顺应民心之举,天下欢欣,但伯夷叔齐却认为此举是大逆不道,以臣弑君,有违天理,宁做殷商遗民,不做周臣,不食周粟,自甘饿死。伯夷叔齐的行为可谓偏激之至,被后人认为是食古不化、愚忠痴傻之人。太史公司马迁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伯夷叔齐忠君爱国,不食周粟,气节可嘉。因此他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对他们这种气节精神给予了极力称扬。

抛开伯夷叔齐的愚忠,就其气节而言,在我们今天仍有教育意义。远的不说,就在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出现了多少汉奸卖国贼?如果当时的国民都有伯夷叔齐的那种气节精神,抗日战争又何能打那么久?对腐朽的旧政权,我们不可愚忠,但对外敌入侵,我们还是要有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的。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在商朝时,一个国家叫孤竹国,国主有俩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小儿子叫叔齐,老国君在死前让小儿子继位,小儿子要把国君之位让给哥哥,哥哥又要让给弟弟,俩人都不当国主,然后俩人都跑去周国实地考察。

在去周国的路上,遇到了要去讨打商朝的周王姬发,他们俩觉得这是以下犯上的行为,就去劝阻姬发,俩人让姬发赶跑了。

周朝建立后,为了不吃周朝土地产的粮食,一起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最终在首阳山商饿死。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