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中,“两榜生”是什么级别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即"两榜生"
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
两榜进士有什么晋升机会
有的,一般都是按年限晋升,或者皇帝直接提拔
两榜进士和进士的区别
这是古代官场鄙视链的一部分。区别正途和杂途官员的一部分。
两榜进士,说的是通过甲榜(殿试后的进士榜)和乙榜(乡试后的举人榜)成为进士而做官的,称为【正途】。
有正途就有非正途。比如世袭(戚少保就是继承卫所官职出仕的),还有捐纳,乾隆朝甘肃的监纳大案就是通过捐纳获得监生资格。(监生是有资格参加会试的,如果考的好,也能中进士,这就成了【一榜进士】,没有乙榜的过程)。还有甚至直接捐官,比如雍正朝官至直隶总督的李卫,就是捐纳出仕的。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左宗棠,他抬棺入疆的时候,功名还仅仅是个举人,于是就上书,要求辞职参加会试。慈禧最后赐他一个同进士出身了事。但是就这样吧也被李鸿章等人瞧不起,因为他没有在甲榜上走过一回。
两榜进士到底指的是什么
两榜进士指的是举人既中甲榜又中乙榜。古时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发榜得中举人,此榜称为乙榜。举人参加会试,发榜得中者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得中进士,殿试发榜为甲榜。中举人之榜为乙榜,中进士之榜称甲榜,乙榜是相对甲榜而言的。北宋时期的包拯就是两榜进士。
什么叫两榜进士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庭考试的人,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这种称号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没进士科目,唐朝也没进士科目,凡是应试者都称之为举进士,中试者都称之为进士,后世元,明,清也有进士。
进士排行
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又称三鼎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这三名赐进士及第;
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
三甲第一名也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三分之二,赐同进士出身;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从低向高一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