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问设问和反问有何区别
1、从语法和语境区别:
反问: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2、从表达感情方面的区别:
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也可以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设问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设问的作用有引起读着的注意与思考、突出文章中心、承上启下。
1、设问句的作用是引起读着的注意与思考,因为它使用的是一种设问的形式,提起设问很容易想到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等词语,这也是设问句的一些较为明显的形式特征。
2、设问句能引发读着思考,突出文章中心,表达主题。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读着既有了思考,又在思考过后有深入的反思。
3、设问句可以用在段首或段尾,作用就是承上启下。比如那个带头闹事的人是谁?是李大个。然后可以引出下文,继续往下写,起到过渡的作用。
扩展资料:
设问还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运用设问要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如果问题既不重要,也不新颖,人们并不关心,修辞者却故弄玄虚,不仅不能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令人生厌。
设问是什么网络用语
“设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网络用语,通常表示一种质疑、询问或者自问自答的方式,也常被称为“自问自答”。
在社交网络、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上,人们通常使用“设问”来探讨一些话题,或是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例如,“今天该不该去看电影呢?”,“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的?”,“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失败?”等等。
使用“设问”有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问题,梳理思路,或者让自己更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因此,这种网络用语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起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作用。
什么是设问句请举个例子……谢谢
1设问句是一种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问题的句子形式。
2通常设问句会用疑问语气,提出一个问题或引导读者对某个事物进行思考。
3设问句可以起到吸引读者注意,抓住读者兴趣,促使读者深入思考问题等作用。例如:“你知道吗?世界上最深的海洋是什么?”,这是一个设问句,引导读者思考最深的海洋是哪一个。
什么是设问句,判断句,举例说明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例子(1):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例子(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例子(3):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
“是”充当谓语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存在。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战国时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用例。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什么是仿写设问句子
仿写设问句就是根据题目所出示的例句,来仿写设问句。
设问句的特点就是自问自答,比如:难道他不饿吗?不,他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仿写的话可以这么写:难道他不热吗?不,他已经热得满头大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