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砭什么意思?针砭的解释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3-12-29 19:38:37 浏览1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砭读音是什么

“砭”,普通话读音为biān,“砭”的基本含义为中国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针,如砭石、砭针;引申含义为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如砭灸、针砭。

在日常使用中,“砭”也常做动词,表示救治,如砭俗。

生僻字及其读音

翀:chōng,鸟直着向上飞。

昶:chǎng。(1)白天时间长。(2)舒畅;畅通。(3)(Chǎng)姓。

翚:huī。(1)飞翔。(2)古书中指一种有五彩羽毛的野鸡。

皛:xiǎo。(1)明亮。(2)用于地名:皛店(在河南)。

祎:yī,美好(多用于人名)。

垚:yáo,山高。

鲞:xiǎng,剖开后晾干的鱼,俗称鲞鱼。

虢:guó,周朝国名。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东),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

邶:Bèi。(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2)姓。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等的死。

洧:Wěi,洧川镇,地名,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辖镇。

巘:yǎn。(1)形状像甑的山。(2)山峰;山顶。绝巘:极高的山顶。

谳:yàn,审判定罪。定谳:定案;定罪。

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圆口,口上有两柱,三足。

扊扅:yǎnyí,门闩。

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牢狱。

祓:fú,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禊:xì,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祓禊(fúxì):古代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源于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称为祓禊。

葳蕤:wēiruí,形容枝叶繁盛。

魑魅魍魉(chīmèiwǎngliǎng):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饕餮(tāoti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别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娉婷袅娜(pīngtíngniǎonuó):形容女子姿态柔美,亦借指美人。

氍毹(qúshū):毛织的地毯,演戏时多用来铺在地上,因此用“氍毹”或“红氍毹”借指舞台。

莪术:ézh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根状茎圆柱形或卵形,花黄色。根状茎可入药。

针贬和针砭有什么区别

“砭”与“贬”读音相近,含义也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异,不可胡乱使用。“砭”即石贬,古代治病用的石针,也作动词,指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引申为刺骨或规劝之义。砭骨,即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的感觉非常强烈;针砭,即以针刺穴位治病,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如针砭时弊。

“贬”的本义是减损、减少,封建时代多指官职的降低,如贬职、贬黜、贬官、贬谪、贬斥等。“贬”还可以表示降低之义,一般指价值方面,如货币贬值等。现代汉语中,“贬”还有另一个常用义,即指出缺点,给予不好的评价,如褒贬、贬低、贬义、贬称、贬斥、贬抑,等等。

揶揄的读音

yéyú

“揄”,普通话读音为yú。“揄”的基本含义为宣传,发扬,如揄揄大义;引申含义为拉,引,如揄长袂,蹑利屣。

在日常使用中,“揄”也常做动词,表示逗引,如揄弄。

“揄”,最早见于秦国小篆时代,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揄”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针砭的读音是什么

针砭的读音:

[zhēnbiān]

针砭

释义:

1.古代的一种针刺疗法,现已失传。砭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2.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

针砭膏肓读音

针砭:zhēnbiān

针砭是什么意思?

①砭:古代治病的石头针。后泛指金针治疗和砭石出血:其人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②比喻指出错误缺点:时时苦语见针砭|针砭时事政治。

膏肓[gāohuāng]

1、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杜预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宋朱熹《题谢少卿药园》诗之二:“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郁达夫《自述》诗之五:“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