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和苏辙的有趣故事,宋仁宗×苏辙cp

木源网 木源网 发表于2023-12-26 03:08:38 浏览24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苏轼与苏辙间的不同之处

苏轼和苏辙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性格: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而苏辙则相对冲和淡泊,老成持重。这种性格差异在他们的少年时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例如,苏轼喜欢游山玩水,而苏辙对此也有兴趣,但不如苏轼热烈。

政治主张:苏辙的政治主张常常比苏轼还尖锐激烈,但他遭受政敌的迫害却比苏轼轻得多。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较为低调和谨慎。

仕途:在仕途方面,苏辙比苏轼更不得志。苏辙在应制科试时因出言“不逊”,被抑入四等,起点就比苏轼低得多。然而,在元祐年间,苏辙很快从小小县令跃居副相,而苏轼却遭到新、旧两党的夹击,不安于朝,奔走于地方和朝廷之间。

与故乡的关系:苏辙自三十岁最后一次离开故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返蜀。他们兄弟本来一直思念故乡,但自岭南北归后,他们不敢回蜀居住,因为怕给政敌以话柄,对自己更加不利。这种对故乡的情感与苏轼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苏轼和苏辙虽然都是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但在性格、政治主张、仕途以及与故乡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苏轼和苏辙的感天动地兄弟情

苏轼和苏辙感天动地兄弟情在苏轼身处乌台诗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辙为保兄长早日脱困,上书朝廷请愿以自身官位换取兄长自由;

苏轼在狱中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表示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苏洵苏轼苏辙读音

苏洵sūxún、苏轼sūshì、苏辙sūzhé。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苏轼兄弟之间的故事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苏轼与苏辙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不合时宜、不拘小节、旷达洒脱;苏辙则与他形成明显的互补,性格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相对平坦一些。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这是兄弟第一次分手。子由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即著名的《水调歌头》一词)。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

苏轼比苏辙大几岁

大两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和苏辙有什么区别

性格上的区别

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苏辙却冲和淡泊,老成持重。

这种区别,在他们少年时代已表现得很明显。

苏轼喜欢游山玩水,如果有山可登,有水可涉,子瞻未尝不拎其衣襟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苏辙对此也有兴趣,常常从之游,但是没有到苏轼那个程度,所以苏轼常常是翩然独往。这种性格,对他们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