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有哪些陷阱
陷阱九:装修工头或工人总会在你在的时候差遣你买这买那,占点小便宜。
陷阱四:故意乱报 故意把一些已经淘汰的工艺或做法写进预算中,业主自然不会接受,如果业主提出了修改,那么装修公司就会坐地加价。陷阱五:重复计算 做预算时故意混淆计量单位,把一些项目的算法改为不常规的算法,掩盖重复计算的真相,致使结算时总价成倍增加。
装修价格陷阱“漏项目”报价中故意省去一些必做的装修项目,抓住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先以低价吸引进来,施工中再逐项提出来,让业主不得不做,结果多掏钱。装修价格陷阱“虚报量”预算中虚报工程量,这里多一点,那里多一点,汇总起来多报许多。
陷阱一:偷工减料 装修公司或工头报价时由于业主更多地会关注单项的价格,而经常忽略工艺说明,尤其是用什么材料、什么规格、什么等级以及甲醛、苯含量等方面的规定。
材料陷阱勿忽视装修猫腻来细数 主材单价玩花样 主材料是装修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的基础。在主材料中,大部分的猫腻都会出在单价上。装修公司不用价格很明的名牌产品,而用没名气的产品替代,让消费者不清楚价格,比如这里砖墙和砼墙开槽甚至直接就不存在主材费用。
装修公司使用劣质木地板处罚
1、《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受损害方根据标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2、昨日,工商部门查实这批木地板是被浸泡过的劣质品,大渡口建材商陈某被责令换货并赔偿消费者损失。 据市民全先生介绍,他于去年12月在大渡口一木地板店买了价值3000余元的木地板装修新房。
3、小心贴面板以次充好 在劣质的实木基材上贴上0.05mm—2mm厚度实木木皮,以充当纯实木地板销售蒙骗消费者。此类地板因选用劣质基材而导致质量不稳定,并且使用粘合胶将木皮和劣质木材压制在一起,容易造成木皮与基材剥离,并存在一定的甲醛含量不环保。
4、但结账时,安装工人告诉李先生总计用掉75平方米的木地板。这让李先生大吃一惊,李先生要求重新测量地板面积却遭到拒绝。 李先生近日在一家市场购买复合木地板,房屋室内面积是60平方米,商家建议他多买10平方米以防安装损耗,并答应货款以实际使用量计算。
5、以下是处理劣质木地板的几种方法:更换地板:如果劣质地板质量太糟糕,比如出现开裂、翘曲等情况,则需要更换地板。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整个地板需要全部更换,如果只有局部受损,只需要更换部分地板即可。
6、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重要的致癌物质,由于劣质强化木地板企业的生产线、工艺、材料均不达标,只能通过使用廉价的劣质胶粘剂来增加强度,因此甲醛含量必然超标。权威数据显示,甲醛能够持续释放3到15年。如果消费者一旦购买使用了这些劣质地板,无疑在家里埋下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装修公司用假货怎么处理
1、受损害方根据标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先在现场取样,之后确定装修公司所使用的的材料确实是假材料,即他们装修用的材料与合同上约定的材料不相符。
2、我对你的糟遇深表理解,我认为,第一:要先找该公司的地址和公司注册地的工商部门和消费者委员会。第二:去找当时和你联系的经理,如果不行就只好求助媒体了。
3、装修公司:内部衔接出问题 会帮投诉人解决好 随后,记者找到位于西湖区站前西路的实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了解情况。据工程部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公司工程部业务一直处于交接状态,内部衔接方面出现问题,这才导致杨女士家中马桶出现材料错误。
4、目前装修常用的板材,市面上也有很多山寨假货,而且真和假之间的价格差距有将近百块钱。因为价格差异大,经常会有装修公司以假充真来赚取黑心钱,那该如何判断真假的板材呢?a:首先先看看板材的商标上有没有激光镭射的图案;b:看看商标的内部会有防伪的金属线,看看能不能抽出来。
我的房子被装修公司用了假材料我该怎么办?
1、你有真实证据,并且有相关部门开具的证明,说明他们用的材料是假的,然后,拿着这些去装修公司询问,如果他们不配合,首先要做的就去消协投诉,然后再去找律师起诉他们,然后找那些求助热线打一打,这就完事了,没有别的办法了。
2、对于装修后使用的乳胶漆属于劣质的假货,那么首先应该分清责任所在,如果是承包给装修公司的情况下,那就应该前往装修公司进行协商解决,倘若是自己找的施工队,提供了假漆,那么只有联系施工队进行解决,如果是自己购买了假漆,那只有自己去找商家协商解决。
3、只要你确定你是被他骗了,自己购买的发票,和假材料打算从新弄,都要采取留一些证据。免得你重新装修后,就死无对证了。然后就随便他要怎么闹了。反正也不是你的错,不给他工天,也告不到你。
4、可以找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装修公司的欺诈行为;可以找行业协会投诉装修公司的欺诈行为。除了上述投诉方式,还可以通过与装修公司协商的方式处理欺诈行为;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救济,如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处理。若欺诈行为严重,构成刑事犯罪的,也可以通过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